分享至

神秘蝙蝠 臺灣物種大解析!

觀看次數:1611

電影或電視劇裡偶而會出現嗜血的蝙蝠,伴隨著可怕吸血鬼德古拉或邪惡巫婆的左右,讓大家總是覺得蝙蝠好可怕!

其實蝙蝠的食物是非常多樣的,有捕食昆蟲的食蟲性蝙蝠,也有以植物果實、花粉維生的植食性蝙蝠,另外也有少數會以魚類、青蛙、鼠類等脊椎動物為食物的肉食性蝙蝠,當然也有以血液為食的食血性蝙蝠。

而地球上絕大部分的蝙蝠都是食蟲性或植食性的物種,只有三種是食血性蝙蝠,分布在中南美洲地區。臺灣的蝙蝠幾乎都是食蟲性蝙蝠,現在就介紹【6種臺灣蝙蝠】給大家認識!

東亞家蝠(Pipistrellus abramus)
是臺灣最常見的蝙蝠,同時也是民眾救傷最常發現或撿到的物種之一。其為小型的食蟲性蝙蝠,體重僅4-6 g,偏好棲息在人類的建築物中,如居家之屋簷下、狹縫空隙、布幔內層等,是與我們毗鄰而居的蝙蝠。牠們是夜行性動物,白天時經常數隻個體群聚在一塊棲息,等到日落前後即開始外出活動覓食,大量取食昆蟲的習性有助於減少我們生活中的蚊蠅及農業害蟲的數量,因此使用農藥及殺草劑則可能會危害到牠們生存。

高頭蝠(Scotophilus kuhii)
是公園校園的樹棲常客!為中型的食蟲性蝙蝠,體重17-26 g,體色為土黃色,毛髮較短且伏貼,頭部扁平略為圓突。牠們喜歡棲息在低海拔地區公園或校園中蒲葵樹叢下垂的枯葉內,有時在人工建築物的閣樓內也會發現牠們的成群聚集的蹤跡。高頭蝠群聚的數量經常可達數百隻近千隻,樹下常可發現具有大量的排遺,顯示牠們每天晚上都很努力地捕食昆蟲。

臺灣小蹄鼻蝠(Rhinolophus monoceros)
喜歡混居的小型蝙蝠!為小型的食蟲性蝙蝠,體重僅4-6 g,體色為淡褐色,鼻部構造複雜特殊-上鼻葉呈茅狀、中鼻葉有突起、下鼻葉則為馬蹄型型態。普遍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區天然洞穴或人工隧道中,偶可見於廢棄建物內,是典型的洞穴型蝙蝠,群聚數量可高達上千隻,每隻個體緊緊地貼在一起。在牠們棲息的洞穴時常可以發現其他種蝙蝠共棲,諸如臺灣葉鼻蝠及東亞摺翅蝠等。

臺灣葉鼻蝠(Hipposideros armiger terasensis)
臺灣最大型的食蟲蝙蝠!為大型的食蟲性蝙蝠,體重50-70 g,前額具有額囊,鼻部結構複雜、型態呈現類似葉狀的構造。是一種典型的洞穴型蝙蝠,常棲息在中低海拔地區各式洞穴或隧道中,偶可見於廢棄建物內,群聚數量成百上千隻,不過每一隻會保持5-10公分的社交距離。牠們會在傍晚時刻、天色昏暗之際始魚串般陸續外飛活動覓食,最喜歡金龜子、蟬、蛾類等大型昆蟲。

臺灣管鼻蝠(Murina puta)
分布廣泛的森林遊俠!為小型的食蟲性蝙蝠,體重6-10 g,體色為黃褐色,耳殼成橢圓狀,鼻部具有Y型管狀突出。喜歡棲息在臺灣各海拔區域的森林地帶,偏好棲住於蕉類枯葉中或樹皮狹縫內等隱蔽處。

東亞摺翅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
臺灣群聚數量最多的蝙蝠!為小型的食蟲性蝙蝠,體重9-14 g,由於指骨特長,棲息時第二及第一指骨長反摺於翅膀外為牠的特色,耳朵圓短,末端不超過頭部高度。廣泛分布於各海拔區域的天然洞穴或人工隧道,典型的洞穴型蝙蝠。夏季時會有來自各處約數十萬隻的母蝠群聚於濱海公路旁一處洞穴內進行繁殖育幼,場面相當壯觀。冬季時則曾發現部分個體會遷移於高海拔的洞穴中進行冬眠,大睡數月。
 

返回列表